树鼩--新型的实验室动物模型

日期:2017-11-29 16:57

浏览量:126

   树鼩作为非灵长类的近亲,兼顾生殖与发育周期短的特点,被广泛认为是生物医学研究中最有价值的模式生物。全基因组的测定(79*)和解析工作,发现树鼩在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与人类具有高度同源性,可以替代猕猴等大型灵长类动物用于遗传基础、免疫学、神经疾病、代谢疾病等机理的研究。过去对树鼩肝脏和肌肉组织蛋白质组的表达谱研究发现其相比大鼠更接近人类。

 

       由于树鼩是介于食虫目和灵长目之间的代表,所以从事动物学研究的学者把它作为食虫目演化为灵长目的代表关注其发育机制,在生态学、形态学、神经生理学寄生虫学、齿学及生理代谢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各种研究。同时,树鼩大脑较发达,多用用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如对大脑皮质的定位,嗅神经、纹状体颞皮质,小脑核闭的形态,小树鼩的小脑发育、视觉系统、神经血管的研究,神经节细胞识别能力,口腔粘膜感觉末稍研究,神经系统的多肽、应激等研究。另外,1975年最先用于代替恒河猴作为小儿麻痹方面的试验未能成功。以后用于研究鼻咽癌EB病毒,初步取得某些结果,将EB病毒注进肠系膜淋巴结能使淋巴组织增生。用树鼩鼻粘膜细胞作培养后接种EB病毒取得较好的结果。树鼩作为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的肝炎模型分别取得了一定的阳性结果。以树鼩作为轮状病毒的腹泻病理模型已获得成功。树鼩作为疾病模型已有先例,凭借其与灵长类动物亲缘关系近,且成体个体小,繁殖周期较短,养殖成本低,树鼩具有作为新型实验动物的美好前景。

       早在2013念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姚永刚教授主持完成了树鼩基因组草图,注释了相关基因,从基因组水平证实树鼩是灵长类的近亲,阐明了树鼩用于若干疾病模型创建的遗传基础,该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并构建相应的分析数据库(http://www.treeshrewdb.org/),并借助RNA-Seq技术获得了一系列疾病模型下的转录组数据,通过对GO、KEGG的分析以及PheatMap等的直观呈现,展示了树鼩很好的做为神经系统病变或老年病研究的对象。